Tag 相對主義

反駁道德相對主義

引言Peter Maurin與Dorothy Day給善良社會的定義,就是能幫助你容易行善的社會。相對的,自由社會就是能幫助你容易過自由生活的社會。做一個自主的人以及過自由的生活便是過靈性的 生活,因為僅有靈是自由的,物質則不是。過靈性的生活便是過道德的生活。兩個將物質與靈性區分的屬性是理性與意志,也就是有知識與道德選擇的能力,這是真 理以及良善的概念。現今過道德生活最極端的威脅便是道德原則的喪失。 相對主義是現代最主要的議題 道德實踐對墮落的人性總是艱難的,但無論道德實踐的大海多麼狂風暴雨,至少仍有一座道德原則的燈塔。不過今日大部分的陶冶心靈者,在正規教育也好, 非正規教育——也就是媒體——也好,這燈光熄滅了。道德是感覺的迷霧。所以切斯特頓說:「對那失去道德原則的人,道德總是複雜得令人懼怕。」原則是道德的 絕對,也就是在浮動的感覺與實踐的波浪下不變的磐石。道德相對主義是個否認道德絕對的哲學思想。這思維對我而言是主要的嫌疑犯,第一號公敵。這個哲學熄滅 了我們良師益友心中的燈,若不傾覆,最後會熄滅整個文明社會的燈。因此我不但想要提出反對道德相對主義強而有力的例證,並且要反駁它,揭露它,將它赤裸裸 地公諸於世,羞辱它,令它羞恥,就如德克薩斯州——美國以南的好鄰國——的俗話說:給它應有的衝擊力。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反正這僅是哲學,哲學僅是概念。但是概念帶來結果,有時這後果就如納粹大屠殺或廣島事件那麼龐大,有時更為強大。哲學不但是思想,且是:播種思想,收割行為;播種行為,收割習慣;播種習慣,收割個性;播種個性,收割命運。這是個人以及社會的現象。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道德相對主義是現代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不反駁道德相對主義的社會能生存下去。從來沒有一個相對主義者的社會。於是,我們的社會將選擇三件事如下:推翻歷史上最穩固的原則(絕對主義),或悔改其相對主義而生存,或堅持其相對主義而滅亡。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C·S·路易斯在《主觀主義的毒液》一書中寫到:相對主義「肯定會滅絕人類且將我們的靈魂打入地獄。」請記得牛津學者不至於誇 大,他為什麼說「將我們的靈魂打入地獄」呢?因為C·S·路易斯是基督徒,而他不反對他的主基督以及猶太教傳統先知之基本教導,就是救恩的條件是悔改,並 且悔改意味著有客觀、真實的道德法則。道德相對主義消除這法則,因此輕忽悔改的重要性,於是威脅救恩。 概念有帶來結果 他為什麼說會「滅絕人類」而不僅是西方的文明呢?因為整個人類愈來愈西化與相對化。很諷刺:美國——即現代世界是主要相對主義的來源——也是世界上 最有宗教性的國家。這極為諷刺,因為宗教之於相對主義如同民進黨之於國民黨。在美國,最強烈反對相對主義是來自教會。更諷刺的是,根據最近的民意調查,天 主教徒在信仰與行為上跟非天主教徒一樣是相對主義。62%的基督教福音派說他們不相信任何不變、絕對的真理,美國的猶太人比非猶太人更加世俗及相對。僅有 正統的猶太教徒、東正教徒及基本教義派者看起來反對這文化,不是透過改變,而是逃避它。這也包括大部分的穆斯林,除了讓社會恫嚇的少數恐怖分子團體之外。 當在1992年Pat Buchanan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戰爭中,媒體都譏笑、諷刺及咆哮他,今日我們都知道他說得對,而且文化戰爭的重點便是這議題。 我們必須先給我們的概念定義。道德相對主義包含三個主張:一、首先道德可以改變,二、道德是主觀的,三、道德是個人的。也就是說:一、時間的改變是 相對的,你不能調回時鐘,二、我們主觀所想所感覺到的是相對的,沒有任何善或惡,只有想法為之;三、個人是相對的,因人而異。道德絕對主義主張有不變、客 觀、普遍的道德原則。 我們應當首先考查道德相對主義的論點及反駁它們,以便為反駁相對主義開路。我們先反駁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再反駁相對主義本身。 1.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心理學上的第一個論點來自心理學,事實上,道德相對主義的來源來自主觀的個人心理學動機,較來自客觀邏輯的論點為強大。於是我們應當問,偏向於相對主義最重要的動機 是什麼?因為我們最深處的渴望就是幸福,並且恐懼相對於渴望,因此應該是恐懼道德絕對主義會藉著罪惡感讓我們不快樂。因而我們將道德絕對主義稱為沒有愛心 或缺乏同情心的概念。轉換成一個論點如下:好的道德有好的結果,不好的到道德有不好的結果。不幸福及罪惡感是不好的結果,且幸福及自信的感受是好的結果。 道德絕對主義導致罪惡感及不幸福的壞感覺,道德相對主義則產生自信及幸福的好感覺。因此道德絕對主義是惡的,道德相對主義是善的。 道德原則將幸福最大化 這論點的解答是,第一、道德原則存在不是因為要減少我們的幸福,而是要增加人類的幸福,所以絕對主義是最有愛心及富於同情心的,就如標誌或路線圖。 若你吃有毒的東西或開車時從懸崖上掉下來,你不會開心。那麼罪惡感呢?消除「道德絕對」概念,的確會消滅你的罪惡感,這罪惡感在短期內顯然讓你不快樂,但 是罪惡感正如疼痛,可能是必要的,以免最終遇到更大的不幸,倘若是現實的,也就是符合實際,而不是病理的。那麼問題是現實包含客觀道德原則嗎?若不包含, 那麼罪惡感就如偏執狂那樣無意義。但若包含,那麼就如疼痛一樣合理,因為要預防傷害。罪惡感是靈魂的警告,就像疼痛是身體的警告。 相對主義者的論點迴避了問題(把假設當作前提),因為假定「感覺」是判斷道德的標準。傳統道德卻主張相反的:「道德」是判斷感覺的標準。最後若以自 我感覺良好的論點是對的,那麼邏輯推論強姦犯、食人者、恐怖分子或暴君感覺到自信,而不是有罪惡感,他們便是更好的人,換言之希特勒的問題是缺乏自信。有 些概念不必反駁,除非你在念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