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Peter Maurin與Dorothy Day給善良社會的定義,就是能幫助你容易行善的社會。相對的,自由社會就是能幫助你容易過自由生活的社會。做一個自主的人以及過自由的生活便是過靈性的 生活,因為僅有靈是自由的,物質則不是。過靈性的生活便是過道德的生活。兩個將物質與靈性區分的屬性是理性與意志,也就是有知識與道德選擇的能力,這是真 理以及良善的概念。現今過道德生活最極端的威脅便是道德原則的喪失。
相對主義是現代最主要的議題
道德實踐對墮落的人性總是艱難的,但無論道德實踐的大海多麼狂風暴雨,至少仍有一座道德原則的燈塔。不過今日大部分的陶冶心靈者,在正規教育也好, 非正規教育——也就是媒體——也好,這燈光熄滅了。道德是感覺的迷霧。所以切斯特頓說:「對那失去道德原則的人,道德總是複雜得令人懼怕。」原則是道德的 絕對,也就是在浮動的感覺與實踐的波浪下不變的磐石。道德相對主義是個否認道德絕對的哲學思想。這思維對我而言是主要的嫌疑犯,第一號公敵。這個哲學熄滅 了我們良師益友心中的燈,若不傾覆,最後會熄滅整個文明社會的燈。因此我不但想要提出反對道德相對主義強而有力的例證,並且要反駁它,揭露它,將它赤裸裸 地公諸於世,羞辱它,令它羞恥,就如德克薩斯州——美國以南的好鄰國——的俗話說:給它應有的衝擊力。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反正這僅是哲學,哲學僅是概念。但是概念帶來結果,有時這後果就如納粹大屠殺或廣島事件那麼龐大,有時更為強大。哲學不但是思想,且是:播種思想,收割行為;播種行為,收割習慣;播種習慣,收割個性;播種個性,收割命運。這是個人以及社會的現象。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道德相對主義是現代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不反駁道德相對主義的社會能生存下去。從來沒有一個相對主義者的社會。於是,我們的社會將選擇三件事如下:推翻歷史上最穩固的原則(絕對主義),或悔改其相對主義而生存,或堅持其相對主義而滅亡。
這議題有多麼重要呢?C·S·路易斯在《主觀主義的毒液》一書中寫到:相對主義「肯定會滅絕人類且將我們的靈魂打入地獄。」請記得牛津學者不至於誇 大,他為什麼說「將我們的靈魂打入地獄」呢?因為C·S·路易斯是基督徒,而他不反對他的主基督以及猶太教傳統先知之基本教導,就是救恩的條件是悔改,並 且悔改意味著有客觀、真實的道德法則。道德相對主義消除這法則,因此輕忽悔改的重要性,於是威脅救恩。
概念有帶來結果
他為什麼說會「滅絕人類」而不僅是西方的文明呢?因為整個人類愈來愈西化與相對化。很諷刺:美國——即現代世界是主要相對主義的來源——也是世界上 最有宗教性的國家。這極為諷刺,因為宗教之於相對主義如同民進黨之於國民黨。在美國,最強烈反對相對主義是來自教會。更諷刺的是,根據最近的民意調查,天 主教徒在信仰與行為上跟非天主教徒一樣是相對主義。62%的基督教福音派說他們不相信任何不變、絕對的真理,美國的猶太人比非猶太人更加世俗及相對。僅有 正統的猶太教徒、東正教徒及基本教義派者看起來反對這文化,不是透過改變,而是逃避它。這也包括大部分的穆斯林,除了讓社會恫嚇的少數恐怖分子團體之外。 當在1992年Pat Buchanan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戰爭中,媒體都譏笑、諷刺及咆哮他,今日我們都知道他說得對,而且文化戰爭的重點便是這議題。
我們必須先給我們的概念定義。道德相對主義包含三個主張:一、首先道德可以改變,二、道德是主觀的,三、道德是個人的。也就是說:一、時間的改變是 相對的,你不能調回時鐘,二、我們主觀所想所感覺到的是相對的,沒有任何善或惡,只有想法為之;三、個人是相對的,因人而異。道德絕對主義主張有不變、客 觀、普遍的道德原則。
我們應當首先考查道德相對主義的論點及反駁它們,以便為反駁相對主義開路。我們先反駁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再反駁相對主義本身。
1.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心理學上的
第一個論點來自心理學,事實上,道德相對主義的來源來自主觀的個人心理學動機,較來自客觀邏輯的論點為強大。於是我們應當問,偏向於相對主義最重要的動機 是什麼?因為我們最深處的渴望就是幸福,並且恐懼相對於渴望,因此應該是恐懼道德絕對主義會藉著罪惡感讓我們不快樂。因而我們將道德絕對主義稱為沒有愛心 或缺乏同情心的概念。轉換成一個論點如下:好的道德有好的結果,不好的到道德有不好的結果。不幸福及罪惡感是不好的結果,且幸福及自信的感受是好的結果。 道德絕對主義導致罪惡感及不幸福的壞感覺,道德相對主義則產生自信及幸福的好感覺。因此道德絕對主義是惡的,道德相對主義是善的。
道德原則將幸福最大化
這論點的解答是,第一、道德原則存在不是因為要減少我們的幸福,而是要增加人類的幸福,所以絕對主義是最有愛心及富於同情心的,就如標誌或路線圖。 若你吃有毒的東西或開車時從懸崖上掉下來,你不會開心。那麼罪惡感呢?消除「道德絕對」概念,的確會消滅你的罪惡感,這罪惡感在短期內顯然讓你不快樂,但 是罪惡感正如疼痛,可能是必要的,以免最終遇到更大的不幸,倘若是現實的,也就是符合實際,而不是病理的。那麼問題是現實包含客觀道德原則嗎?若不包含, 那麼罪惡感就如偏執狂那樣無意義。但若包含,那麼就如疼痛一樣合理,因為要預防傷害。罪惡感是靈魂的警告,就像疼痛是身體的警告。
相對主義者的論點迴避了問題(把假設當作前提),因為假定「感覺」是判斷道德的標準。傳統道德卻主張相反的:「道德」是判斷感覺的標準。最後若以自 我感覺良好的論點是對的,那麼邏輯推論強姦犯、食人者、恐怖分子或暴君感覺到自信,而不是有罪惡感,他們便是更好的人,換言之希特勒的問題是缺乏自信。有 些概念不必反駁,除非你在念大學。
2.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文化的影響
第二個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來自文化相對論。這論點看起來堅不可摧。重點是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發現道德相對主義不但是個理論,而且是一個實證。不同的文化與 社會,連同個人,都有完全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在愛斯基摩及荷蘭文化,殺老人是對的,然而在美國奧勒岡以東是不對的。在現代社會姦淫是對的,卻在基督宗教的 文化是不對的等等。
笛卡爾在《方法論》一書中指出:「沒有一個概念奇怪到哲學家不能嚴肅的教導。」同樣,社會合法過所有奇怪的習俗,譬如說滅絕其他種族或者吃人肉,或雖無辜卻仍然禁止的習俗,譬如說進廟時要不要戴帽子。因此所有主張價值觀不相對於文化的人,只是無知,如本文所述。
聽從文化不總是對的
看出這堅不可摧論點的謬論,我們必須先看透其沒說出的臆斷:道德的公正性在於服從文化的價值,換言之你順從自己文化的價值一定是對的。只有在我們結 合那隱藏的臆斷以及主張的前提——就是價值觀相異於文化——才會有這樣的結論:道德的公正性相對於文化,便是在一個文化認為是公正的,在另外一個文化卻相 反。但這隱藏的臆斷,迴避了問題,因為他把應該證明的道德相對主義當作假設。絕對主義者反對人一定要跟隨文化的價值觀,並有跨文化的標準,來批判整個文化 的價值觀。於是,絕對主義者可以是一個進步論者或激進論者,然而相對主義者只能是現狀的保守分子,因為沒有任何比他文化更高的標準。我的國家,公正或不公 正,只有大衆媒體的龐大謊言能夠迷惑羣衆的心智,導致他們認為相反才對。但事實上,只有相信陳舊、自然道德法則的人能夠促成社會激進及進步。僅有這樣的人 才能對希特勒或沙丹·海珊說:「你及你的社會制度是錯誤與邪惡的,你被毀滅是罪有應得。」相對主義者只不過說:「因人而異,我正好憎恨你的做法,而喜歡我 的做法,就這樣。」
我們必須分辨主觀價值觀點以及客觀的價值
第二個邏輯上的弱點是「價值」這概念的模稜兩可。道德絕對主義者區分價值的主觀觀點以及客觀真實,正如他區別關於天主的客觀真理與主觀意見,或關於 來生的真理,或關於幸福,或關於數字或關於美麗,只提出這五個非實證的概念,其實很難,甚至不可能證明這些概念,或達到他們的確定性,或根本知道有這些。 但是這不意味它們是虛幻的。即使不得而知,不意味它們是虛幻的。就算我們不能確切地瞭解它們,這不意味沒有正確的看法。即便無法證明,這不意味我們無法掌 握它們。即使科學方法不能證明它們,不意味他們完全不能被證明。它們可以是真的,就算不明;可知道,就算不確切知道;可確切知道,就算未證明;可證明,就 算非科學性證明。
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問題是他將價值及價值觀點混淆。不同的文化對道德的公正性有不同的價值觀點,就如對來生可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並不能推論:在某個文 化裏好的行為,在另外一個文化裏就是壞的行為,正如對來世不同的觀點,不代表過世後,按文化的觀點真的有不同的事發生。只因為我不相信有地獄不證明就沒有 地獄,也不證明我不會去那裏。但若是如此,那麼最簡單及萬無一失的得救方法就是不相信有地獄。同樣,若好納粹主義者認為種族滅絕是對的,事實不證明如此, 除非沒有任何善惡,且只是我們的想法為之。但這是相對主義者的結論,這可能是他的迴避問題的前提。
文化不是完全不同
在文化相對主義者的論點中還有一個錯誤。一個論點犯的錯,在這個論點裡也不會少。這論點用事實來推論,但是它的事實也沒確認好。即使我們將(絕對) 價值視為價值觀點,文化在其價值觀點中並不是完全殊異。從來沒有文化相信尼采所主張的:一切價值都在轉變。各種文化強調不同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更重視勇敢,我們卻比他們更重視仁慈。但從來沒有像相對主義者主張的價值觀點那樣把相對想法視為現實歷史。
想像一下。想像有個社會認為正義、誠實、勇敢、智慧、希望、自製都是道德的惡;無限制的自私、怯懦、撒謊、背叛、成癮、絕望都是道德的善。這樣的社 會在地球上從未找到過。若有這樣的社會,就一定在地獄及其殖民地上。只有撒旦及牠的崇拜者說:「惡,成為我的善吧!」。在文化當中的確有重要的差異,不過 在這些較低階的價值差異之下,基本價值總是契合。在各種情況下如何實踐價值的差異,例如:是否應該有死刑,在這差異下有價值的契合:殺人是邪惡的契合,因為生命是美好的。文化及人與人之間道德的差異是無意義的,除非有一些更深的道德的契合,一些共同道德的前提。道德的價值之於文化的法律,就如概念之於言 詞。你拜訪異國時,起初你震驚,由於語言聽起來完全不一樣。但在不同的言詞下,你找到共同的概念;這使翻譯成為可能。類似地,在不同的社會法則之下,我們 找出共同的道德法則。在不同習俗之下,我們發現有共同的道德。梅瑟、佛陀、孔子、老子、蘇格拉底、撒羅滿、耶穌、西塞羅、默罕默德、瑣羅亞斯德、漢謨拉比 的道德契合遠勝於他們的道德差異。
3.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社會制約性
第三個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跟第二個很像,但比較偏向心理學,而不那麼偏向人類學。這論點也主張基於可驗證的資料,就是社會調節我們的價值觀點。若你在一個 印度社會長大,你會有印度的價值觀點。價值的起源看起來是人的心靈本身、家長與老師,而不是比心靈更客觀的起源,而且來自人類本身當然是主觀的,就如棒球 的規則,雖然這些規則是公開及普遍承認的。這論點如上一個一樣混淆價值跟價值觀點。社會可能調節我們的價值觀點,但這不意味著社會調節我們內在的價值,除 非價值等同價值觀點,可是這就是論點的結論,所以這論點又迴避了問題。
社會調節價值觀點,卻不調節客觀的價值
此論點的謬誤亦是:我們從社會所學會的都是主觀的。這並不是真的。我們從社會學到棒球的規則,但也學到乘法規則。棒球是主觀及人造的,乘法卻不是。 當然,我們用來表達規則的某種語言一定都是人為的。棒球的規則是人的心智所創造的,而不是被發現的;但乘法規則是人的心智所發現的,而不是創造的。所以我 們從社會學習規則的事實,不證明這規則是主觀的。最後這個論點表達的前提也不完全對。不是所有的價值觀點是由社會調節的。若是,那麼基於道德價值就不會有 不服從的可能性,僅會有肢體暴力上的抗議,而沒有原則上的抗議。但是事實上有很多原則的異議者。這些人不是完全從他們的社會衍生出價值,因為他們不同意社 會的價值。道德異議者的存在,切實證明跨社會價值起源的存在。
4.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自由
第四個論點為:僅有道德相對主義保證自由,而道德絕對主義威脅自由。人常常懷疑若他不能製造自己的價值,怎能是自由的。的確,美國最高法院聲明我們有定義 存在意義的基本權利。若是真的,那麼這是基本權利之中最基本的,若不是,那麼這是基本權利之中最愚蠢的。這不是最明智的法院判決,就是最愚笨的。這是個引 人討論的議題。請記得Casey在Casey At The Bat一書中所做的。
自由不能創造價值,因為自由假定有客觀的價值
最有效的答案就是使用「人身攻擊」的論點。對那個要求有權利創造自己價值的人說:你也要求一樣的權利,且你選擇創造的價值觀而他的意見根本沒有任何 價值;或開創思想系統主張你是天主,而確實要求所有人順從。異議者會立刻反抗,在真理與正義的前提下,這樣表示他相信這些客觀的價值。若他單單因他創造另 一種價值觀之名而抗議,那麼他反對你的自私與狂妄自大,比你反對他的正義與真理一樣好不到哪裏去。於是這個論點只能使用蠻力,這是個完全不能保證自由的狀況。
第二種反駁相對主義者的論點為自由不能創造價值,因為自由假定有價值。為什麼自由假定有價值呢?首先由於相對主義的論點(相對主義保證自由)假定自 由真有價值,因此假定至少有一個客觀的價值。其次,若自由真的那麼好,一定有相對應的壞,使我們從中獲得自由,那麼就假定有些客觀的好與壞。三為,自由的 鼓吹者幾乎每次都會主張所有人要享受自由,不僅是某些人,因此假定平等的真正價值,或黃金法則。
但最簡單反駁此論點的是生活的經驗。我們都體驗到自由創造另外一種習俗,如同社會所接受的言論、服裝、飲食、駕駛等的規則。但我們也體驗到我們沒有 自由創造另外一種道德,即如讓殺人、強暴或背叛變成公正的事,或使慈善、正義變成不公正的事。我們不能創造一個新的基本道德原則,就如我們不能創造一個新 的原色、算術或宇宙。從來沒發生過,未來也不會發生。若我們可能,若我們可以創造新的價值,它們就不是道德價值,而是任意編寫的遊戲規則。我們的良心不會 覺得受它們的約束,不遵循時也不會有罪惡感。若我們可自由編造:「你可殺人」或「不可殺人」,如同我們自由編造:「你要玩九連擊」或「你只要玩六連擊」, 於是我們殺人時不會有罪惡感,正如玩六連擊一樣。
事實上遵循一些道德價值,我們感到義不容辭,如正義或黃金法則。我們意識到我們意志的自由,可選擇順從道德價值或不順從它們,但我們沒有自由將它們 改為相反的。我們不能有創意地把憎恨變為善以及把愛變為邪惡。試試看,但做不了。你唯一可做到的,就是拒絕道德秩序,但無法創造另外一個。你可以選擇犯強 姦罪,但不可能感到有強姦的道德義務。
5.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寬容
第五,現今很普遍的論點,便是道德相對主義是寬容的,絕對主義卻相反。寬容是今日在少數無爭議的價值中的一個。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這價值。這是任何一個理論或習慣有說服力的賣點。相對主義如何主張寬容?在這熱門的論點我找到了八個謬論。
-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寬容到底是什麼?寬容形容人,而不形容概念。概念可以是模糊、顛三倒四、不明確的,但這不使它們變成寬容或不寬容,正如清晰 度或準確度不能使概念成為不寬容。若木匠容許以3/16英寸平面傾斜的偏差,他比容許以1/16英寸平面傾斜的偏差,多3倍的包容,但他這樣更不準確。一 位老師雖然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模糊及不明確,但他還是不包容異議者;反而蘇格拉底可能包容反對他明確定義的人。
- 第二,相對主義者主張絕對主義,就是相信普遍、客觀、不變的道德法則,這導致不包容其他的看法。但在科學領域中,從來沒有這樣的例子。容許其他異 議或異端的看法,對科學有益處,而藉此科學的確進步了許多,但是科學的目的不是主觀的真理,而是客觀的。因此客觀主義不一定導致不寬容。
- 第三,相對主義者也許會論斷,絕對主義冥頑不屈,所以主張絕對主義的人一樣冥頑不屈。但這不合邏輯的推論。一個人可以溫和地教導嚴肅的道理,或嚴肅地教導柔軟的見解。
- 第四,最簡單反駁寬容的論點在於其前提。這論點假定寬容是真正、客觀、普遍、絕對的好。如果相對主義者回答,他不假定寬容的客觀價值,那麼他所主 張的就是要求強加他自己對寬容主觀的偏好。主張這樣的想法的確比呼籲客觀、普遍、非個人的道德法則更不寬容。若道德的價值都不絕對,那麼寬容也不絕對。對 待寬容,絕對主義者可以比相對主義者更嚴肅。其實絕對主義,促進寬容,而不是相對主義。
- 第五,相對主義提倡不寬容,為什麼不能不寬容呢?相對主義者無法回答這問題。僅因為寬容讓你覺得舒服嗎?還是因為是全民的共識?那麼假設寬容讓你 覺得不舒服,假設寬容不再普遍了。相對主義者無法呼籲任何道德法則,作為一座水壩能夠阻擋「不寬容的水災」。我們迫切地需要這樣的水壩,因為社會如同個人 都善變和墮落。何事能夠預防人道及和善的德國變成不人道、種族優越性的納粹主義呢?或者今日寬容的美國未來變成不寬容、選擇剝奪某個羣體權利的國家呢?今 日是剝奪未出生孩子的權利,明日是剝奪已出生孩子的權利;當今恐懼同性戀的人,明日也許是同性戀者本身。同性戀者所懼怕的絕對主義,因為不包容他們的行為,是唯一能夠保護對他們本身不寬容的想法。
- 第六,寬容概念的基本意義假定道德絕對主義,因為我們不會寬容良善。我們寬容一些惡,以便防止更大的惡。病人會忍受從化療來的噁心,以免癌症死亡。社會會容忍不好的東西如抽菸,以便保護好的東西如隱私權與自由。
- 第七,主張寬容的人,在跨文化情況兩難中無法逃避。歷史上大部分的文化不重視寬容,一些則認為這是道德的弱點。我們應不應該寬容這「不寬容」呢? 若我們應當寬容這「不寬容」,那麼推廣寬容的人應該詬病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若我們不應該寬容這「不寬容」,為什麼不要?因為寬容真的好,宗教裁判所真的不 好嗎?因此我們假定一個普遍、客觀、跨文化的價值。若他說,只因為我們有寬容的共識呢?但歷史的共識是相反的。為什麼要強加在我們身上呢?這難道不是文化 性的不寬容嗎?
- 第八,最後在相對主義有不合邏輯的推論。即使聲援道德絕對主義的確導致不寬容,這不意味著這些價值不是真的。相信警察上夜班時睡著了,可能會讓盜 匪對被害人不仁慈,但這不意味著警察不睡覺。(另外一個例子:若醫生跟你說:「我確定抽菸非常傷害你的健康,你一定要戒菸」,你倒是覺得他不寬容,因為侵 犯你的自由,這不意味著他剛說的不對。)因此寬容的論點至少有八個弱點。
6. 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情境主義
第六個,聲援相對主義的論點為:情境況那麼不同及複雜,呼籲客觀的道德法則看起來不合理且不切實際。若是為了得到和平,連殺人都可能是好的;若偷走瘋子的 武器,連偷竊都可能是好的;若是荷蘭人對納粹兵士說謊他沒有藏匿猶太人,連說謊都可能是好的。這論點基本上如下:道德取決於情境,情境是相對的,所以道德 也是相對的。有一個很接近的論點,可以跟上面的一起討論:道德是相對的是因為取決於動機。雖然行為未完成,但我們譴責一個人試圖殺人,只因為他的動機壞, 我們在道德上不會定一個無意殺人者的罪。舉個例子,給一個孩子糖果,但不知他有嚴重的糖尿病。因而這論點基本如下:道德取決於動機,動機是主觀的,因此道 德是主觀的。
道德部分但不完全取決於情境
根據上面的思維,情境主義者及動機主義者結論反對「道德絕對」。情境主義者因為他看一切道德相對於情境,動機主義者因為他看一切道德相對於動機。我 們用常識的區別來回答。道德的確調節、或部分取決於情境與動機,但不完全。傳統常識的道德包括三個道德決定因素,也就是三個會影響到特定行為好壞的因素: 行為的本質、情境與動機,換言之:你做什麼(本質)、什麼時候、在哪裏、怎麼做(情境)、你為什麼做(動機)。在不對的情境下或動機不良,雖做好的行為, 仍是不公正的。跟你太太做愛是好的,但若有健康的危險就不好。行為是好的,但在那個情況下不是。給窮人施捨是好的,但為了炫耀而做是不好的。行為是好的, 但動機不良。
然而,我們先需要一個行為,才可以評估其主觀的動機或相對的情境,所以行為也是跟道德有關的因素。好的生命就如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一件好的藝術作品 必須包括所有不可或缺的因素才是好的。譬如,好的故事必須有好的情節、好的人物、好的題目。同樣,好的生活需要你做的事才是好的,你的原因或動機是好的, 再加上你做事的方式或情境也是好的。再者,情境雖然是相對的,仍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動機,雖然是主觀的,仍然屬於「道德絕對」。他們可以被視為本質 上及普遍的好或壞。想要幫助的動機總是好的,想要傷害的動機總是壞的。因此情境主義也是客觀的道德,甚至於動機主義或主觀主義也是普遍的道德。
同樣的原則要能應用在不同情境下的事實,假定這原則有效。道德絕對主義者關於如何將道德原則應用在情境下,不是絕對的,他們可以有彈性。但彈性運用 一個標準,不但假定有標準,而且有硬性的標準。若標準跟情境一樣有彈性,就根本不是個標準。要是你想量鱷魚的長尺刻度跟鱷魚一樣歪七扭八,你便不能使用它 來量鱷魚。刻度必須是固定的。道德絕對主義者要判斷的是行為,而不是動機。當耶穌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祂的意思一定是「不要聲稱判斷 人的心或動機,僅有天主知道」,祂的意思肯定不是「不要聲稱判斷行為,在道德上不要分辨霸凌與防衛,殺人與醫治人,搶劫與慈善行為。」說實在的,僅有道德 絕對主義者,而不是道德相對主義者,才能譴責動機的判斷主義,因為僅有他可以譴責不寬容。相對主義者只能判斷道德絕對主義而已。
僅僅駁倒聲援相對主義最熱門的論點,仍不駁倒相對主義本身。我們還需要聲援絕對主義的正面論點。
7. 聲援絕對主義的論點:後果
首先,我們提供一個後果的實用論點。如果一個相對主義者反對絕對主義因為假設不寬容的後果,我們根據其真正的後果也可以反對相對主義。後果至少是相對的指 標,是線索。好的道德應有好的結果,壞的道德應有壞的結果。道德相對主義主要的結果是消除道德的障礙。就如出發點為「做好事」,結果就是真的做了好事,同樣「若你覺得好就做」的結果是按照好感而做。你不需要博士學位就能看得懂這個,而有博士學位的人卻遺漏了這個。
有道德的社會將持續下去
除了嫉妒之外,所有不道德的行為及態度會讓人感覺舒服。這便是我們犯罪的主要原因。若罪過看起來不好玩,那我們都是聖人了。相對主義從來沒產生過一 個聖人,這是反駁相對主義者的實用方式。社會也是一樣,相對主義從來沒產生過一個好的社會,反而僅有壞的社會。比較看看,建立在像墨索里尼或毛澤東的道德 相對主義上的社會;建立在像梅瑟或孔子的道德絕對主義上的社會;比較它們的穩定度、壽命及幸福度。一個道德相對主義的社會通常僅能維持一代。希特勒的千年 帝國夢,卻連一代都維持不了。
我覺得如下的引述應該傳給美國最高法院、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全國教師協會、好萊塢以及電視網的最高管理階層:
「憑直覺,我近年來的一言一行都是相對主義。由於所有的思想都平等,且都是純粹的空想,因此現代的相對主義者推論每個人都有權利創造自己的意識形態,並且 盡力地強加在他人身上。若相對主義對固定類別以及那些主張抱持客觀不朽的真理表示輕視,那麼沒有任何比法西斯主義更相對的想法。」
貝尼托·墨索里尼
8. 聲援絕對主義的論點:傳統
第二個論點是基於傳統。平等主義者應該會偏向這論點,因為他們反對絕對主義的原因是,絕對主義跟勢利眼有關。其實是相反的。絕對主義是傳統的道德主義,傳 統是平等主義者延伸到歷史上的。切斯特頓將它稱呼:「亡者的民主主義,將投票的權利延伸到最被剝奪權利的羣體——亡者,他們不是因為出生,而是因為死亡, 被奪取權利。」傳統面對微小、驕傲、活人的寡頭政治,就是那些今天正好在地球上走路的人。
絕對主義是人類歷史的規範
身為相對主義者,至少在這核心主要問題上,一定是個勢利小人。因為你佔有小團體,幾乎全部擠在一個文化中,也就是:現代、西方、白人、民主主義、工 業化、城市化、受過大學教育、世俗化、叛教者、後基督教的社會。做個相對主義者必須相信幾乎所有歷史上的人按照一個幻想來安排他們的生命。連我們現代人雖 然受到由相對主義專家社會輿論的影響,仍然都偏向道德絕對主義。就如共產主義,相對主義假裝他們是人民的政黨,事實上卻譏笑人民的哲學。已有一代,相對主 義的少數菁英分子藉著媒體的力量控告輿論——即傳統的道德——試著將他們菁英的相對主義強加於輿論。
9. 聲援絕對主義的論點:道德的經驗
第三,有道德經驗的論點。這是最簡單以及我覺得最強烈聲援道德絕對主義的論點。實際上強大到彷彿刻意將它寫成一個論點,比較像原始的資料。起初以及基本的 道德經驗總是絕對的。只有在個人或社會比較世故之後,有時會呈現道德相對主義。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沒有盡到道德上的義務就會碰壁。這些詞銘刻 在我們的心板上:「應該」、「應當」、「對」、「錯」。
每個人都意會到道德的義務
道德絕對主義必然基於經驗。譬如,昨晚你答應朋友今早八點幫他的忙。他需要中午前搬走他的傢俱。但你熬夜到凌晨三點,當早上七點鐘鬧鐘響時,你很疲 憊。但你有兩個感覺:有睡覺的慾望以及起床的義務。這兩樣截然不同。你不會感到有睡覺的義務以及想起床的慾望。一方面你被想睡覺的慾望牽引,另一方面你往 相反的方向被應該做的事而拉扯。好像你的感覺從內向外出現,當時你的良心好像從外向內出現。在你內心有想睡覺的感覺,這可以促使你把鬧鐘關掉,悄悄溜回床 上;但若你履行承諾而起床,這是因為你決定回應一件非常不同的事:意會到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履行所答應的事,這跟拒絕履行你所答應的事相反。你意識到正 確或義務——起床——來自外面,從其本身,但那個吸引的感覺——繼續睡覺——從你裡面,你自己的本性推動你。道德的義務推動你,因為是個目的,即如目的因 (終極原因),從上面或前面。你本身的感覺推動你,彷彿是來源,即如動力因,從下面或後面。
這都是原始的資料、基本道德經驗,雖然可以否認,但就如一些奇特的哲學否定我們感官直接知覺的現實。道德相對主義之於道德的體驗,正如基督教科學派 之於痛苦、疾病及死亡的體驗。他們主張這些經驗都是幻覺,而藉著信德可戰勝此事。道德絕對主義是實證的,道德相對主義是他們信仰的教條。
10. 聲援絕對主義的論點:人身攻擊
第四,就是人身攻擊的論點。即使是相對主義者被虐待時都會道德性地反抗。例如有一個男人呼籲相對主義的原則:「我要做我自己」,而把外遇合理化,違 反承諾,離開他的太太,當他的新太太想要用同樣的原則離開他而找別的男人時,這男人會否認自己的相對主義的原則。這不是特殊,而是典型的。看起來相對主義 的起源來自於個人,而不是哲學;在於僞善,而不在於假設。當相對主義者教導相對主義時,理論和實際的不一致性很明顯。為什麼他們要教導與寫作呢?說服世界 相對主義是對的,絕對主義是錯的嗎?真的對,真的錯嗎?若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就有真的對與真的錯。若不是,那麼做個絕對主義者沒什麼不好的,做個相對主義 者沒什麼好的。所以為什麼相對主義者寫作與教導呢?看他們努力宣傳將世界脫離錯誤及愚笨的絕對主義之壓迫,一個人會推論他們真的相信這想法。
被不公平對待時我們抗議
第四,就是人身攻擊的論點。即使是相對主義者被虐待時都會道德性地反抗。例如有一個男人呼籲相對主義的原則:「我要做我自己」,而把外遇合理化,違 反承諾,離開他的太太,當他的新太太想要用同樣的原則離開他而找別的男人時,這男人會否認自己的相對主義的原則。這不是特殊,而是典型的。看起來相對主義 的起源來自於個人,而不是哲學;在於僞善,而不在於假設。當相對主義者教導相對主義時,理論和實際的不一致性很明顯。為什麼他們要教導與寫作呢?說服世界 相對主義是對的,絕對主義是錯的嗎?真的對,真的錯嗎?若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就有真的對與真的錯。若不是,那麼做個絕對主義者沒什麼不好的,做個相對主義 者沒什麼好的。所以為什麼相對主義者寫作與教導呢?看他們努力宣傳將世界脫離錯誤及愚笨的絕對主義之壓迫,一個人會推論他們真的相信這想法。
11. 聲援絕對主義的論點:道德的語言
第五,道德語言的論點。這是很明顯的論點,C·S·路易斯在《如此基督教》一書中的開頭所提到的。這論點基於觀察人與人吵架的事實。他們不單單吵架,他們 吵架的內容有關善與惡。這假定他們相信有客觀、真實、普遍、約束力的道德法則。若只不過都是主觀的狂熱、慾望等,那麼吵架就是角力的競賽,或是一個人內心 的慾望競爭。若我飢餓比疲累還多,我就去吃飯;若我疲累比飢餓還多,我就去睡覺。但我們吵架時說:「這不公平!」或「你有什麼權利做這件事?」。若相對主 義對,那麼爭論道德正如爭論我們的感覺,「我感覺很好」,「不,我感覺很糟」。
人的生活表示道德是真的
其實人平常用的道德語言——讚美、責備、勸導或命令——都是無意義的,倘若相對主義是對的。我們不會讚美或責備非道德的物件如機器。要是可樂販賣機 吃掉我們的錢而不給我們可樂,我們不會跟它吵架,稱呼它罪人或叫它去辦告解。我們踢它。因此若心理學家聲稱,人不過是複雜的機器,他們正在聲稱,道德僅是 複雜的跆拳道。這麼荒謬,不值得用一個論點敘述。這只需要教訓一下,這也就是身體力行他們所教導的:誠實一點地踢。道德語言有道理,而不是無意義的。我們 都深知這個。我們都知道怎麼用,我們平常也都在用。相對主義不能解釋這事實。
後記:起因及補救
最後,最主要的就是這後記。道德相對主義的起因與補救是什麼?道德相對主義真正的起因毫無論點,所以其補救不在於反駁論點。哲學、科學、邏輯、常識或經驗 都從來沒有反駁過傳統的道德絕對主義。不是理性,而是理性的棄絕為道德相對主義的起因。相對主義不是理性的,而是合理化作用。不是一個理性論點的結論,而 是先前行動的合理化。也是駁倒這原則:慾望必須透過理性的評估以及意志的控制。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稱呼這原則為自製美德。這不但是四樞德,而且是每個美德 的基本因素。這傳統的說法幾乎是文明的定義。但浪漫主義者,存在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與其他人,說服許多我們文化的人:這是壓抑、不健康和不真實的。若 我們擁抱相反的原則,令慾望控制我們的理性,而不是理性控制慾望,文明或道德便消失無蹤。
補救所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論點
最強烈及吸引人的慾望顯然是性慾。這也是最令人上癮及使人盲目的肉慾。因此沒有比「性革命」更激烈地破壞我們道德的知識與生命。需求「性自由」已經 摧殘自然界最強大的母性。光在美國每年就有幾百萬個母親僱用殺手,來殺死自己未出生的子女,且他們被稱呼為治療師或醫生。這怎麼可能發生?只因為墮胎以性 動機為動力。因為墮胎是備用的避孕法,避孕便是想做愛,卻不要生孩子的要求。若白鸛帶來孩子,那麼就沒有自然家庭計劃。
離婚是第二個性革命力量的例子,削弱基本的道德原則。假設有另外一個跟性無關的行為,有如下可證明的後果:第一,背叛你宣稱最愛的人,你對她宣誓過 你的人生,毀壞你對她鄭重的誓言;第二,因此虐待你的孩子,便是那些你曾答應要保護的孩子,使他們的靈魂恐懼,這是除了直接以暴力虐待他們的身體之外更嚴 重的驚嚇,這樣導致他們將更不容易有幸福的生活及婚姻。第三,藉此破壞、削弱甚至於毀滅你社會的未來。類似行為不會被全世界嚴厲譴責嗎?但這就是離婚,且 是普遍接受的。背叛普遍被譴責,除非是性方面的背叛。正義、誠實、不傷害別人都是普遍的道德原則,除非跟性有關。
我們是為了幸福而被造的
其他傳統的道德仍普遍被相信及教導,甚至於在喜劇、連續劇及好萊塢電影裏。看來道德相對主義的推動力只來自性方面而已。為什麼是這樣?以及我們該怎 麼辦?是兩個留下的問題,需要比較多時間及思考,而我們暫時不做說明。但如果你想要知道猜測一個簡單的答案,我盡力想出的如下:我覺得世俗主義者僅有一個 能夠代替天主的現象,俗世上唯一神秘、自我超越狂喜的經驗,是天主設計給所有的靈魂永遠享受,渴望它以至於達到它。除非世俗主義者是衝浪者,這經驗就是性 事。我們被造不只是為了享樂,我們是為了幸福而被造的。多瑪斯•亞奎那寫到這簡單的邏輯:「人不能沒有幸福而生活,因此人缺乏真正、靈性的幸福,必然流入肉慾。」
酒與毒品吸引人,因為聲稱滿足跟性事一樣的需要。這些欠缺「性的實體成全」,但提供同樣半神祕的快感:超越理性及自我意識。我講這些不但是道德上的 譴責,而且是心理上的分析。事實上,雖然聽起來怵目驚心,但是我覺得上癮者離最深奧的真理(神祕的結合)近,比道德主義還近。上癮者在錯誤的地方尋求最佳 的事。他要求一個超越道德的狀態一方面非常不對,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對的。因為我們是為了某種超越道德、道德會轉變的狀態而被造的:與天主神秘的結合,性事 是其象徵及開胃菜。道德絕對主義者肯定不要忘記,道德雖然是絕對的,但不是最終的,不是我們的最高的善。西乃不是應許之地(西乃山指頒布十誡的地方,應許 之地指天堂),耶路撒冷卻是。在新耶路撒冷內,人類歷史最後章節的畫面是羔羊(耶穌)及其新娘(教會)的婚宴。若我們沒有耶路撒冷,我們就墮入巴比倫。若 我們不崇拜天主,我們就崇拜偶像,因為我們的本性是崇拜者。
到頭來,解藥是什麼?這藥應該比哲學還強。我可以給你三個詞,來解決這最後及最實際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辦?解藥是什麼?這三個詞是非常傳統的,它們 不是我的哲學理論,而是天主在聖經的要求:悔改、禁食及祈禱。懺悔、獻祭及崇拜。我沒有另一個更好的答案。除了聖人之外,什麼都不能拯救這文明。請當一位 聖人吧!
作者:Dr. Peter Kreeft
原文:http://peterkreeft.com/audio/05_relativism/relativism_transcription.htm